第二百二十三章 喋血阳安关(三)-《天下安康》
第(3/3)页
蜀中纺织业发达,多产绵裘,李世民便建议在绵裘之中放一层甲片,制作绵裘甲。丝绸之物本身有迟滞弓箭速度,防护身体的效果, 而且还保暖,穿在身上轻便、安全,乃是铁甲的完美替代品。
可是绵裘有一极大地缺点,那就是遇水发胀。被水泡之后,将会变得极其沉重,就是轻飘飘地棉花被水打湿了一般。
本来唐军多避免雨天行动,可是现在战事激烈,为了尽快支援鸡冠山战场,谁还顾得上下雨不下雨,于是唐军部队,只得冒着大雨往鸡冠山方向赶。
雨越下雨大,几乎遮蔽了前面的道路。
唐军被雨淋地几乎睁不开眼。
柴绍看着这大雨,忧心忡忡,可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。
柴绍带着部下很快赶到了阳安关。这场大雨大大影响了唐军的进击,柴绍不得不下令退入阳安关进行修整再战。
大雨瓢泼,鸡冠山的烽火早就看不到了,可这漫天的大雨之中,仍能传来远处“铮铮”的兵器声,可知战况之激烈。
柴绍知道马三宝他们撑不起多久了,于是便准备出击。
这时众将都为大雨所扰,因此纷纷请求暂缓出击。
柴绍有些犹豫。他很清楚支援鸡冠山的紧迫性,但是强逼着三军冒雨出击,也不现实,毕竟光是这一番赶路,已经让士兵怨声载道了。
最终柴绍下令,从军中募集五百敢死队,由骠骑将军杜士远率领,袭击明军的侧后方,配合马三宝合击明军。
而柴绍则在阳安关头观察,全军待命,随时准备接应。
很快,杜士远率领敢死队精兵冒雨渡过了嘉陵江,出现了正在攻击鸡冠山的明军的侧后方。
第(3/3)页